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呼唤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
▲点上方「绿色中原」关注我们
编者按
本文作者绿色中原绿踪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匡洁,2017年11月15日作为郑州市公民代表应邀出席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双月协商会是政府采集民间建议的重要制度设置,本期座谈会主题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匡洁为此到豫东及郑州周边的美丽乡村试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认真准备了这次发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发言受到重视,被国家级环保核心刊物《绿叶》杂志2018年第一期全文刊发。文章发出时有微调,原文如下。
美丽乡村建设呼唤
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
垃圾问题由来已久,垃圾管理在“问题模式”下运行几十年,业已积累成影响环境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
农村的垃圾问题较之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有限的资源重点保城市,虽无根本的解决之道,总算还有一些缺陷的管理模式,使环境表面上尚可维持基本的生活秩序。而占地广大、居住分散的农村,垃圾管理却长期缺失,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几十年积累下来,问题的严重性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我们对家乡的概念多半与一个乡村有关。即使父辈和我们生活在城市,稍稍往前追溯一下,生命的根仍然与一个乡村紧密相连,田园风光是中国人的集体家乡意识。
但由于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几十年重工轻农的政策,使得乡村失血严重,从社会到经济一直处于发展劣势。相当一部分乡村社会基础塌陷,文化缺失。面貌上垃圾遍地、河沟污臭,民居粗俗凌乱。村里青壮年大量外流,只有老弱病残妇孺,乡村失去精气神儿,缺乏生机与活力。
如今我们走到乡村,尤其是人居周边,路旁、河塘、树林、地头无不是垃圾的天下,田园风光尽失。乡村的凋敝使一代中国人的乡愁无处安放,家乡几乎成为回不去的望乡。
2017年春我们曾去郑州近郊做乡村环境调查,一个500多户的村庄,日常生活垃圾全在周边沟壑里。遇到检查村里就花钱雇车拉土把容易看到的地方简单覆盖应付一下。据村干部介绍这个村子自有垃圾以来,几十年从没有运出过一个烟头!如今农民家庭也使用水冲厕所,但冲出的污水是直排到房后沟里的,村庄被自己产生的垃圾和污水包围着。
这个村庄并不是我们特意找的个案,相反,因为处于近郊,又是休闲旅游地,村里尚有一条表面看上去比较“光鲜”的街道应付检查,还是好的典型。而稍微往街背后转过去看一下,环境的真实状况一览无余。
乡村的现状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鉴于此,2015年以来,国家开始从顶层设计上对乡村进行一系列政策层面的调整。2015年6月1日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从村庄规划、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设计。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农膜回收率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以上等等。
该指南发布至今两年已过去,美丽乡村建设成绩如何?从我个人层面了解到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盆景”式展示阶段,更多农村整体状况并没有出现向好的转变,而是继续积累问题。即便在入选的美丽乡村试点中,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把自己看到的问题归结如下:
总体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在于“走外”大于“走内”。即过于注重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钱都花在能“看见”的地方。即使表面文章也比较粗疏,比如我去过的一个美丽乡村试点盲目照搬“徽派”建筑,没有挖掘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首先从面貌上失去了地域特色,不伦不类;学城市建广场,大面积硬化地面;模仿城市园林大量栽种外来树,毁乡土树,认为“不上档次”。
有的地方提出要“一眼净”,不能有“杂草”。路边、房前屋后大量使用除草剂,以至于两年过去了,那些地方还寸草不生。形式主义另一个我看到的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一个美丽乡村试点建了多座“高大上”公厕。我有意去看看运行情况,结果去了三处都铁将军把门。村干部解释说怕用脏了,检查时不好收拾。
还有一个2015年立项的美丽乡村,表面上看各家修了下水道收集生活污水。我想追踪看看末端到底怎么处理的,再三坚持后才被告知终端设备一直没上,所谓污水处理三年过去了还只是摆设。
垃圾管理方式方法严重滞后。只是套用了城市沿袭多年的缺陷模式,集中定点收集了垃圾。即所谓“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乡镇村干部对垃圾源头减量、分类还完全没有意识,大量农田废弃物及厨余垃圾与一般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垃圾有集中运送城市填埋、焚烧的;也有就地掩埋、焚烧的。缺乏源头管控办法,只是把垃圾遍地丢弃的老问题转变为集中后转移污染的新问题。
农村环境问题其实核心是垃圾问题,只有把垃圾问题从根子上解决好,农村的面貌才会有根本性改变。它是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的纲领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农村垃圾管理问题,只是权宜之计、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农村环境问题不可能真正有解。
那么作为美丽乡村,垃圾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既从源头上进行减量管控,又从末端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走出一条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乡村垃圾管理新路径呢?这个问题需要所有做农村工作的部门、单位、人认真思考、踏实求解。
绿色中原作为河南省内成立12年的民间环保组织,关注垃圾问题由来已久。2010年我们就在郑州市脚踏实地进行社区试点探索,并不遗余力地在政策方面做持续推动。
2017年,绿踪项目组数次到郑州郊区做环境调查,了解乡村垃圾的真实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为一个村庄制定了“乡村生态共享社区计划”。该计划以垃圾管理为切入点,进行农村社区营建,重构乡村的社会与文化基础,从源头解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问题。在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本人对农村相互纠结的社会、环境、经济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我认为无论是实施三年的“美丽乡村”计划还是新近提出的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垃圾问题都是其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垃圾是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问题,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乡村的真实品质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乡村修复计划的内涵与可持续性。只有垃圾问题解决得好,“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才名至实归。否则,就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花架子”,长远看劳民伤财,于事无补,背离了党和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初衷。
鉴于此,我代表绿色中原对美丽乡村建设及未来的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垃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认识到位,计划先行、优先保证。
美丽乡村及田园综合体规划首先要对垃圾问题认识到位,明确无误地把垃圾管理作为计划的重中之重。在计划制定之初就从政策层面,机制层面、资源层面优先考虑。为垃圾管理全程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务实不务虚。
乡村重建计划中垃圾管理如何真正步入绿色的、可持续的道路?需要我们拿出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拿出对家乡父老的感情认真调查研究、解剖麻雀,而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以“蹲点”的方式深入农村农户,了解垃圾问题产生的全过程。理出每一环节的关键点,针对这些节点研究对策,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现实状况、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办法。
垃圾管理各环节之间需要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形成有内在支持的有机闭环。它不是“照搬照抄”的结果,更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结果。解决农村垃圾问题需要从根源上着手着力,搞权宜之计只能继续积累问题。
---发挥优势、补上短板,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
农村的垃圾管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农民文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卫生习惯落后、青壮年外流......但并不说明农村的垃圾问题无解,事实上对比城市,农村垃圾管理仍有它的优势所在。
优势在于农村地广人稀,有空间对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及就地资源化处理。比如困扰城市垃圾分类的大问题——厨余有机垃圾的分类及处理,在农村不能说完全没问题,起码不是大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厨余垃圾从数量上看,基本占垃圾总量的50%以上,农村和城市有一定差异,厨余比例会低,但农产品废弃物比例更高,有机垃圾总量比例高于城市,差不多达到60-70%。发挥农村的优势,认真解决好这一类,农村的垃圾问题基本上就消解一半多。因此有机垃圾分类及处理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不二切入点。
切入点找准了,农村垃圾管理才能顺利展开。通过厨余及农业废弃物的大宗分类与资源化,让农村垃圾管理初见成效,从而提振干部群众对开展垃圾分类、重拾家园美好的信心。
---攻关克难,解决农村白色污染
要相信事在人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塑料垃圾的解决要从源头管控、后端分类及资源化两头着手。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国家的生态基础,决定着我们生态环境的根本品质。因此,要从这个层级和角度对进入农村地区的商品进行源头管控。对生产者进行环境责任制延长,建立农村地区产品绿色准入制,对包装物的成分及份量严格要求,从而为源头减少废塑料及实行分类及资源化处理创造前提条件。
宏观上对废塑料管控一时难以企及的情况下,作为开展美丽乡村及田园综合体的乡村,仍可以先行一步,以乡规村约的方式进行规范管理。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及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亦必不可少。要从“危”中寻找“机”,立足于乡村实际,积极寻找、探索小型的、低成本的绿色实用技术,本着就地取材、就地使用原则,让废塑料在农村有一个环境友好的技术出口。
只有末端处理有可行的技术途径,源头分类才有意义、有价值。农民最讲实际,最看重真实效果。没有人愿意在垃圾包围中过日子,只要技术可行,动员农民分类并以村为单位收集及处理,非但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需要政府进行社会资源调配,以经济为杠杆,引导针对废塑料资源化的科研公关。改变过去科研经费单一投向城市科研院所的做法,鼓励农民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内生的技术往往有更好的实用性及持续性。
白色污染问题一旦解决,预示着乡村垃圾问题瓶颈突破,其他各类垃圾问题将迎刃而解,农村的垃圾管理将全面步入健康轨道。
---以垃圾管理为契机,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振乡村的精气神儿。
垃圾管理事关农村农民生活方式重大调整,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动员,鼓励农民参与到相关制度、方案的讨论制定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启发他们爱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农村的垃圾分类方法以简便、易操作为基本原则,提高农民的顺应度。分类流程要清晰,便于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有配套政策,奖惩措施,使管理更加有张力、有效果。
依托于垃圾的全流程管理,带动乡村绿色经济。源头分类物的二次精细化分类,可为乡村提供绿色就业岗位。乡村面貌实质性改善,亦对城市人群产生很大吸引力,由此发展出“田园生活体验”“社区支持农业”等农村绿色经济范型。通过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让乡村经济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植根于绿色健康的土壤,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要本着真心实意、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符合农村现实的垃圾管理之道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更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一定是深入问题核心,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
要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攻坚克难,扬长避短,踏实求解,不走过场。本着先解决新问题,逐步清理老问题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步步扎实,从而走出一条乡村垃圾管理坚实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解决之道。让美丽乡村的美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而非浮于表面的虚华。在此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通过不懈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垃圾管理成为真正可借鉴、能复制的农村垃圾管理范例,从而振兴乡村,造福桑梓。
本文作者在豫东新农村试点调查中
相关阅读
青青观点|郑州市垃圾分类要尽快迎头赶上——匡洁接受大河报采访
青青言论 | 农村垃圾治理要动真格的,群众监督必不可少——绿色中原负责人匡洁答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采访
文&图∣桑青青 编辑|海亮